九三读小说网www.93dus.cc

字:
关灯 护眼
九三读小说网 > 江山纵横 > 3-17 大理使团

3-17 大理使团 (第1/2页)

九三读小说网 www.93dus.cc,最快更新江山纵横!

三国演义中,官渡之战前,曹操对部属如此说:“以前袁绍有三十万兵,我想我怎么也要二十万兵才能打败他,后来袁绍有五十万兵,我想我怎么也要十五万兵才能打败他,现在,袁绍有七十万兵,我觉得我只要七万就能打败他……”

书中对此评价,都说袁绍用兵越用越多,曹操用兵越用越少,曹操惯用以少胜多……其实这种评价还是过于肤浅。虽然真实的官渡之战,双方参战人数没有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描写的那么夸张,曹军人数也确实比袁绍少,但是这并不代表他战场上的人数就少于袁绍。因为受通讯条件的限制,古代战争,一场战斗中,一个将军能直接指挥得到的部队不过两三万,超过这个数字,就必须是多路出击,多个统帅按照战前约定各自为战,所以,当时曹操和袁绍虽然总兵力有差距,但是具体到每一场战斗,那就不一定有差距了,在局部战场上甚至可以反超袁绍的兵力,把局部战场的每一次胜利累积起来就是整个战役甚至战争的胜利。

这就是兵法中所说“兵不在多而在于精”的道理,精锐部队训练程度高,纪律性强,可以在战场上进行大范围机动作战而不至于发生混乱,这样的话,以略高于乌合之众的后勤补给,可以获得数倍、数十倍的等效兵力。因此,古代战争,不管双方投入几万还是几十万人,只要最精锐的前锋赢了,那就是摧古拉朽、横扫千军,输了,就是兵败如山倒,几十万人的部队,真正进行高强度交战的不过前锋的几千几万人,后面的几十万人都是在前锋获得胜利之后,巩固占领区用的。

赵维在樊城城下的一次反击,斩获阿里不哥的王旗,瞬间摧毁了这20多万蒙古军最精锐的力量,赵维率领的前锋每个人配3匹战马,一路换乘急行军,一天一夜就打到了南阳,那些还在路上来得及赶到襄阳的蒙古军根本不知道前线已经失利,面对突然之间出现的大宋具装骑兵,那和伸着脖子让人砍没区别。

……

“官家,大捷!前线大捷啊!”临安皇城内,宦官董宋臣握着枢密院的奏本一路跑到了慈元殿。赵昀正在谢道清的宫殿里和她说着闲话。

“哎哟,慢点,什么事让你都这么不顾仪态了?”赵昀看董宋臣的模样,随口责备道。

“奴才失仪,还请官家宽宥则个。”董宋臣连忙递上手里的奏本,“官家,太子殿下在襄阳前线打了一场大胜仗,不仅襄阳之危得解,殿下还准备追着蒙古人的屁股一路打到汴京城去啊!”

“这是真的?!”

“当然是真的,枢密院不仅收到了太子的战报,还有监军贾似道的佐证,一点都不掺假。”

谢道清不失时机地说道:“真不愧是陛下的儿子,太子的所作所为真有太祖一脉的雄风!”最近朝廷里有些怪话,主要都是说太子在襄阳打仗耗费颇多,中战区消耗了军器监近8成的火药和军械,却没什么实际建树,有人甚至议论太子身边有些奸佞,借战事的名头,鼓动年岁尚轻的太子拥兵自重,长此以往,或许对大宋江山不利。

很难说这些言论里面有多少是蒙古奸细散播的,就连谢氏家族之中,谢道清都感觉有人卖国求荣,就是不知道具体有谁。所以,作为太子的嫡母,这时候她必须坚决地为太子分辩几句:“官人,前些日子我内侄谢堂来临安的时候曾与我说起,如今民间都在传唱着歌颂太子的民谣。”

“哦?是什么民谣?”

“八月半,望月圆,偏有胡虏犯边关。汉水急,樊城坚,壮士一去不复还。声如雷,势如虹,三千克敌三十万。赵东宫,战神现,以一破百敌胆寒。寒光朔月铁甲军,追亡逐北黄河畔。”

这一段民谣,其实是忠义社黄蓁编出来,令手下四处传唱的,一来把襄阳会战最后的樊城反击战大获全胜宣传出去,提振士气,鼓舞民心,还能收服蒙古占领区的民心,二来给太子赵维歌功颂德,让他的声望大涨,黄蓁的表弟是赵维身边的第一谋士,父亲是赵维自己认的师父,忠义社又是赵维十分倚重的一支义军力量,可以说,他们夫妻俩已经完全和太子绑在了一起,太子的地位越稳固,实权越大,郭家自然就跟着受到器重,她是忠义社的一把手,忠义社十万义军,让任何统治者都无法小视的一支武装力量,终究需要得到朝廷的认同,大家才能没有后顾之忧,也不枉这些义军的一腔热血。

赵昀和谢道清说着说着,又说到三日前来到临安的大理国使团:“夫人,这大理国使团来访,你猜是为了什么?”

“大理如今正与蒙古鏖战,想来是要向我大宋求援?”

“求援不假,但是大理国还带来了一位公主,想要与我大宋结为姻亲,修秦晋之好。”

“公主?可段兴智膝下不曾听说有过女儿,这位公主是什么身世?”谢道清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