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铸钱的猫腻 (第2/2页)
乾隆听了,干脆的说道:“这个简单,乾隆制钱铅四铜六,重一钱二分。”
张廷玉道:“皇上,雍正制钱最初也是铅四铜六,虽说做工精美,可是因为含铜多,很多不法商人收了制钱,拿去熔了制成铜器,一转手成倍的利,以至于铜贵银贱之势更盛。”
“后来先帝爷将雍正制钱改成了铅六铜四,方才有所缓解。即使这样,现在官价一两银子换一千文制钱,可市面上一两银子只能换八百文……”
说到这里他停住了,可是乾隆已经听出来他话里的意思,笑道:“衡臣,你以为朕要乾隆制钱铅四铜六,是不为流通方便,只为粉饰太平吗?”
张廷玉没有说话,只是静静的看着他,他接着说道:“钱政的弊端不止在制钱的铜铅比例上,根子在于铜政、银政、税政和铸造上。”
乾隆盘膝坐得久了,腿有些发麻,他穿上靴子下了炕,在地上舒适的踱着步子,接着说:“先说铸造,户部有宝泉局,工部有宝源局,各省还有各省的宝局,有的省还不止一个。”
“这么多的宝局,都在铸钱。各有各的尺寸重量,就连铜铅比例竟然也随意变化,闹得同样的雍正制钱,竟是大小不一,颜色深浅各异。”
“还有一个道理在这里面,原来有的宝局,按照规定的铜铅比例来铸钱,可是看到那些铅多铜少的制钱一样好用,铸造成本却省下了好多。”
“于是就纷纷效仿,竟没有一家宝局按照规定的铜铅比例来铸钱了,这就叫做劣币驱逐良币。”
“上头来查,应着景糊弄一番,待人走了,依旧是偷工减料。这里面省下的铜,换成银子,进了谁的腰包,大概朕不说你们也都知道。”
他扫视了一下众人,大家都默不作声的听着他的话,他接着说道:“再说这税政,朝庭制度,百姓赋税要缴纳银子,可是平常百姓手里哪有那么多银子?”
“于是按官价缴纳制钱抵银两,一千文制钱抵一两银子,下面官员收了制钱,再到市面上用八百文换一两银子缴到藩库,多出来的二百文制钱进了谁的腰包?想必你们也和朕一样清楚。”
“再说这银政,自从前明英宗取消用银禁令,银子用了几百年,可是弊端显而易见。市银没有定数,用戥子称,用夹剪来剪,大块剪成小块,小块剪成碎银。”
“官府税赋收上来的都是碎银,再熔了重铸成五十两一锭的官银,这重铸所产生的损耗就是火耗。”
“圣祖爷时,一般州县的火耗加到每两二、三钱,有的四、五钱,偏远贫瘠税赋少的州县,火耗竟比正赋还要高,全部由地方官吏截留。”
“先帝继位,力行整饬,向官员发放养廉银,推行火耗归公。纵然如此,这正赋之外附加的一到两成税赋,增加了百姓多少负担?”
“碎银重铸,火耗年复一年,又有多少银子白白流走?”
他这一番话,将在座的王大臣都说得一头雾水,他们用迷茫的眼神看着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