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读小说网www.93dus.cc

字:
关灯 护眼
九三读小说网 > 中国人,上下五千年 > 第127章 《元曲的魅力:关汉卿与马致远作品赏析》

第127章 《元曲的魅力:关汉卿与马致远作品赏析》 (第1/2页)

九三读小说网 www.93dus.cc,最快更新中国人,上下五千年!

一、元曲的兴起与发展背景

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时期,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为元曲的诞生与发展奠定了特殊的基础。

在政治层面,元朝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将社会各阶层明确划分,汉族文人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所谓“九儒十丐”,形象地反映出文人社会地位的低下。科举制度在元代时断时续,且对汉族文人诸多限制,使得大批怀揣着经世治国抱负的文人,仕途之路被无情阻断。他们空有满腹才华,却无法通过传统的科举入仕途径实现理想,内心的愤懑与失落可想而知。例如,许多出身书香门第的文人,自幼苦读诗书,本期望能在科举中崭露头角,为家族争光、为国家效力,然而面对元朝的科举政策,只能望洋兴叹,被迫另寻抒发情感与施展才华的途径。

经济方面,元代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繁荣景象。商业活动蓬勃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像大都(今北京)、杭州等大城市,迅速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城市里人口密集,市民阶层日益壮大,他们在忙碌的生活之余,对娱乐文化有着强烈的需求。于是,众多勾栏瓦舍应运而生,这些场所集演出、娱乐、消费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成为了元曲演出的主要阵地。在勾栏瓦舍里,各种艺人汇聚,为元曲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坚实的观众基础。据记载,当时一些知名的勾栏瓦舍,每日观众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文化上,元朝是一个多民族交融的时代。蒙古族的音乐、舞蹈、风俗习惯等与汉族原有的文化相互碰撞、融合。蒙古族的音乐风格豪放、节奏明快,其舞蹈动作刚健有力,这些元素与汉族传统的诗词文学相结合,孕育出了元曲这一全新的艺术形式。元曲不仅融合了诗词的优美韵律、音乐的动人旋律、舞蹈的灵动姿态,还融入了表演的生动情节,成为了一种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形态,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比如,在一些元曲的表演中,演员们的服饰、动作等就借鉴了蒙古族的特色元素,使得表演更加丰富多彩。

二、元曲的艺术特点

1. 形式灵活多样

元曲涵盖了散曲和杂剧两种主要形式,每种形式又各具特色,展现出了极大的灵活性。

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小令通常是独立的一支曲子,体制短小精悍,却能在寥寥数语间传达出深刻的情感或描绘出鲜活的景象。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仅仅二十八个字,便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图,那萧瑟的氛围、孤寂的游子形象跃然纸上,让人感同身受。这小小的一支曲子,就像是一幅精美的小品画,虽篇幅简短,却韵味无穷。

套数则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按照一定的顺序联缀而成,篇幅相对较长,能够更充分地叙事、抒情或议论。例如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通过一系列曲子,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作者不羁的性格和对世俗的抗争精神。在这套数中,关汉卿以诙谐、豪放的语言,讲述了自己在戏曲创作道路上的坚持与执着,以及面对世俗偏见时的无畏态度。

杂剧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结构更为复杂。它由曲词、宾白、科介等部分组成。曲词是演员演唱的部分,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其韵律优美,能够通过唱腔传达出各种情感;宾白是剧中人物的对白,通过生动的对白交代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科介是关于人物动作、表情等的舞台提示,使得表演更加生动逼真。比如在关汉卿的《窦娥冤》杂剧表演中,演员们依据曲词的优美唱腔、宾白的生动对白以及科介的准确提示,将窦娥的悲惨遭遇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

2. 语言通俗生动

元曲的语言风格与传统诗词大相径庭,它摆脱了诗词那种典雅、含蓄的束缚,大量采用民间口语、俗语、俚语等,使得作品更加贴近普通民众的生活,通俗易懂。

关汉卿在《窦娥冤》中,窦娥在临刑前发出的那声悲愤控诉:“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样直白、强烈的语言,将窦娥内心的冤屈和对天地不公的愤怒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让观众和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她的痛苦与绝望。这种通俗生动的语言,不仅能让普通百姓轻易理解作品的内涵,还能让他们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

此外,元曲还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比如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通过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将秋天的景色与离人的愁绪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凄美动人的氛围,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在一些元曲作品中,还经常使用夸张的手法来突出人物的情感或情境的特殊性,比如形容一个人思念之情极深时,会说“想你想得肝肠寸断”,这种夸张的表述让情感更加浓烈。

3. 音乐性强

元曲与音乐紧密相连,具有很强的音乐性。每支曲子都有特定的宫调、曲牌,不同的宫调、曲牌在旋律、节奏、情感表达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作者在创作时,需要根据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情节发展选择合适的宫调、曲牌。例如,一些宫调如“仙吕宫”,其旋律较为轻快,适合表现欢快、喜悦的情绪;而“商调”则往往带有哀怨、愁苦的情感色彩,适合用来表达悲伤、凄凉的心情。演员在演唱时,要依据曲词的韵律和音乐的节奏进行演唱,通过优美的唱腔将元曲在舞台上演绎得有声有色,给观众带来美妙的听觉享受。在元曲的表演现场,观众们常常会被演员们优美的歌声所吸引,沉浸在音乐与故事交织的氛围之中。比如在一场《汉宫秋》的演出中,演员们用深情的唱腔演绎着汉元帝的悲苦之情,配合着相应的宫调、曲牌,让观众们深切感受到了爱情在政治面前的无奈和脆弱。

三、关汉卿及其作品的魅力

1. 关汉卿生平简介

关汉卿,号已斋叟,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戏曲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生活在元代社会的中前期,具体生卒年不详,但大致活动于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

关汉卿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出身于一个普通家庭,但自幼聪慧好学,对文学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在那个文人地位低下的时代,他虽无法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但却凭借着对戏曲的热爱和卓越的才华,投身于杂剧创作领域。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杂剧和散曲作品,据记载,他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现存十八种,散曲也有不少存世。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涉及爱情、婚姻、社会、历史、神话等诸多领域,犹如一面镜子,生动地展现了元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关汉卿的创作生涯中,他曾游历多地,深入了解民间疾苦。比如他曾在大都生活过一段时间,亲身感受了大都的繁华与底层人民的困苦。他看到了那些在勾栏瓦舍里卖艺为生的艺人的艰辛,也看到了普通百姓在社会不公下的挣扎。这些经历都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得他的作品更加贴近现实,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2. 关汉卿作品的题材与主题

关汉卿的作品在题材上丰富多样,每一种题材都蕴含着深刻的主题。

爱情婚姻题材的作品在关汉卿的创作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例如《拜月亭》,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在战乱中相遇、相知、相爱的故事。故事发生在金末元初的战乱时期,蒋世隆和王瑞兰这对青年男女在兵荒马乱中被迫分离,又历经种种磨难后重逢。在分离期间,蒋世隆身患重病,王瑞兰则被迫与他人成婚,但她心中始终牵挂着蒋世隆。后来,在一系列巧合与努力下,他们终于再次相聚。通过这个故事,关汉卿不仅描绘了爱情的美好,还展现了战乱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如家庭的离散、亲人的失散等,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

社会题材的作品更是关汉卿创作的重点。他以犀利的笔触,对元代社会的种种黑暗现象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其中最着名的当属《窦娥冤》。

《窦娥冤》的故事原型来自于民间传说。窦娥是一个年轻善良的女子,她的父亲窦天章因无力偿还债务,将她卖给蔡婆婆做童养媳。窦娥在蔡家任劳任怨,生活虽不富裕但也平静。然而,一次偶然的事件打破了这份平静。无赖张驴儿父子看到蔡婆婆孤身一人且有些财产,便企图霸占蔡婆婆和窦娥。张驴儿为了达到目的,设计诬陷窦娥害死了他的父亲,窦娥被带到官府受审。在官府中,贪官桃杌根本不听窦娥的申辩,严刑逼供,最终窦娥含冤而死。窦娥在临刑前发出了那着名的对天地的控诉,她的冤屈惊动了天地,死后冤魂不散,最终得以昭雪。通过这个故事,关汉卿深刻揭露了元代社会吏治的腐败、司法的黑暗以及社会的不公,表达了对被压迫人民的深切同情。

在创作《窦娥冤》之前,关汉卿曾听闻过许多类似的冤案故事。他在市井之间,听到了百姓们对贪官污吏的控诉,对司法不公的叹息。这些真实发生的事件深深触动了他,促使他拿起笔,用文学的形式将这些社会黑暗面展现出来,为那些受压迫的人们发声。

3. 关汉卿作品的艺术特色

(1)人物刻画生动

关汉卿在作品中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他笔下的人物性格鲜明,栩栩如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