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读小说网www.93dus.cc

字:
关灯 护眼
九三读小说网 > 龙山明月刀 > 第47章 左帅施恩抚淮北,北魏均田进中原

第47章 左帅施恩抚淮北,北魏均田进中原 (第2/2页)

南朝风云变幻,政权更迭,大魏朝廷的四州招抚,下一步怎么推进呢?还有没有必要守在徐州,有没有必要去江南呢?

玉昌又向左帅报告请示,这时玉涵来信了,说玉龙在龙山,正在和她一起奔徐州,徐州刘道隆是刘向全的侄子,是玉龙父亲好友的侄子,徐州这颗牙必须咬住,左帅也来信了,不管南朝政权如何变化,招抚淮北四州政策不变,而且调粮给豫州的计划已获批了,第一批粮食十日内就可运到安阳,刘缅上任到豫州就可解决河南饥荒问题,看到北魏慷慨送粮,刘缅也乐了,北魏皇帝简直傻透了,他们供我们粮食,等老萧坐稳了皇帝,第一件事就是北伐,他北伐首战的就是河南,让河南人吃饱了,抗抵魏国的军队,世界上怎么有这么傻的皇帝和元帅呢?左帅的信也更加坚定了玉昌的信心,他没想到圣上如此英明,淮北要粮食给粮,要饷给饷,你反正不反正,我都不强求,我们有的是钱粮,你要多少给多少。就在这一年,北魏颁布了均田制,每个农民都可以分得十亩土地,只要魏国占领了这块地,就均分给农民,这是自有黄帝以来没有过的政策呀。

这里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下在北魏,也就是大魏王朝实行均田制以前,中国中原王朝实行的一些土地制度,中国最古老的土地制度是奴隶社会的公有制,也就是井田制,井田制的开创者是夏朝开国王大禹,就是治理洪水的大禹,在远古时代,华夏大地是洪水时代,气候湿润,百川横溢,大大小小的河流湖泊互相冲击流淌,中原大地遍地汪洋,白马鲧治水失败后,禹担起了治水的使命,利用13年的时间,三过家门而不入,采用疏导的方法,使得百川入海,洪水被制服了,洪水消退以后,出来了大片大片的平原,土地一望无际,平平展展,人们为了争夺肥美的土地和水源,互相厮杀,乱的不可收拾,这时禹建立了大夏国,是大国的开国君主,为了阻止族群为争夺土地厮杀,他发明了一种耕作方式井田制,井田制是在肥沃平坦的平原上,将土地分成无数个井字的大方块,每八家为一井,中间一块是公田,由八家合力耕种,收货谷物上缴国家,八家唯一的水井在公田的中央位置,人们每天前来打水,顺便就把井边的土地耕种了,这就为统治者生产出来了剩余的物品,十井为一里,十里为一社,人们在里社耕种,不但满足了自身生产生活的需要,也供应了统治者。

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制度不断的遭到破坏,奴隶制财富越来越集中,于是占有大量土地和奴隶,奴隶集体劳动生产效率低下,又受到奴隶主的压迫剥削,于是奴隶大量逃亡,不断反抗,就得社会制度尤其是土地制度无法实行了。到春秋时期,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制度,逐步打破了井田制。初税亩实行按亩征税的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制,由于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征税,导致了井田制的解体,最终也就导致了周王室经济制度的解体,周朝的奴隶制走到了尽头。

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允许自由买卖,按亩纳税,缴纳地租,按户籍征发徭役和兵役,于是,土地所有制由奴隶的公有制变成了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在汉朝,仍实行秦朝的土地私有制度,按亩缴纳租税,按人丁负担赋役,国家向农民征收租税,基本上是以税人为主,人身控制非常严格。但是这一制度到五胡十六国时代,由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兴起,游牧民族对汉朝的统治冲击非常大,中央政权瓦解以后,原有的土地私有制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因为游牧民族以畜牧业生产为主,他们大量的圈占土地,实行奴隶社会的生产方式,造成了土地荒芜,生产力下降,急需一种新的土地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北魏统一北方后,着手实现均田制。

北魏前期实行皇家土地国有和鲜卑贵族为主的土地私有并存制度,鲜卑贵族不缴纳租税,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租用贵族的土地,并向国家国家缴纳税赋,随着北魏统一了北方,鲜卑贵族土地私有制成分大增,因为贵族不交税,国家收入减少,无地的农民成为流民,一方面贵族圈占的土地耕不过来,大量荒芜,一方面农民没有土地,流离失所,所以逼着朝廷实行按照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于是均田制就应运产生了,但前期实行的均田制,是不打破贵族土地所有制为前提的。到孝文帝改革时期,逐步形成了以人丁为主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和府兵制三位一体的税赋体制。

由于均田制没有打破贵族土地私有制,贵族大地主追求土地的欲望增强,财富积累后大量进行土地兼并,国有土地大量流失,造成土地私有占据主要地位,均田制彻底崩溃,租庸调制也无法实现,孝文帝后期出现了大地主庄园经济,地主在大规模的庄园中实行分工合作的劳动制度,虽然促进了社会分工和封建经济的发展,但是,土地高度集中,贫富两极分化,农民和地主,农民和官僚统治阶级的关系日益紧张,导致了流民暴乱或农民起义,北魏后期北方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就说明了阶级矛盾的上升,而不同种族之间,为了争夺土地资源,也同时进行着无休无止的战争,历朝历代的战争,其实实质都是土地资源的战争。

北魏粮食一到安阳,河南饥民全都来了,分粮食,在安阳周围领了粮食,就在黄河故道上开荒,河南的饥荒,不是靠统治他的王朝解决的,而是靠来自对立的异族统治者,河南人沸腾了,他们有的直接跑到河北,跑到邺城,向左帅感谢,河北、河南种粮面积成十倍增长。玉涵、玉龙不日到了徐州,拜见了刘道隆,玉龙立即与玉昌玉涵商定下江南转移眷民,必保这些家眷安全,让他们远离杀戳,远离战争。

三个月后,萧道成宣布北伐。淮北四州招抚进展停滞,萧道成北伐,其实他根本没想取胜,没想抢夺土地,他的这次北伐,就是转移一下国内视线,来北方象征性的走个过程,他反对血腥的杀戳,他想 通过北伐维持一下双方的平衡。于是齐军浩浩荡荡地开过来了,淮北四州响应者很有限,面对南齐的军队,左帅立即调整布置,调炎宁回河北,在豫北占领虎牢,守住南朝进往山西陕西的门户,然后组织冀州军守住邯郸上党一线,大军以逸待劳,等南齐大军一来,将其全歼于豫北。北齐大军一路北上,东路军进驻徐州,西路军进驻南阳后,突然停止了前进。

刘道隆也接到了齐皇北伐的命令,命令他为正帅,萧玉为副帅,派徐州部队从中路直攻邺城,刘道隆不与理会,而萧玉又不敢孤军冒进,现在,刘道隆最关心的是家眷,只要家眷安全,只要能转移到江北来,与江南再无割舍与恋意了,投向北魏,不失军权王位,安度晚年。于是,他与玉龙、玉昌详细研究了建康和杭州的家眷迁移,中间还向玉昌解释,当初进徐州时,让他力战四门,攀刀山越火海,完全是出于考验他,能不能应对南朝复杂的局面,玉长表示完全理解。玉龙成了他的主心骨,一切研究妥当之后,他安排玉龙带着玉昌、玉涵取道丹阳,先奔杭州,从杭州奔建康,分步组织四州家眷北上。

南齐大军北伐,到了衮州,挂帅出征的是萧道明和裴叔度,萧道明是萧道成的堂弟,而裴叔度是前朝洪州刺史,是江南实力派,这次出征,他极不情愿,他想这是萧氏调度离山之计,一方面萧道明是主帅,他是副帅兵到衮州,衮州萧玉又是萧道成侄子,这种格局根本没有他裴叔度施展的机会,他现在只想保存自己的实力,江南这点像样的军队,不能在北伐中让大魏吃了,而萧道明和萧玉两部军队全加上来不足3万人,去攻城高兵强的邺城,谈何容易,于是他们只能静观,静观新到豫州任职的彦师伯,他能不能攻下虎牢进军山西,北伐现在只是一种形式和口号,南军将士都对北伐不抱任何信心,在此关键时刻,军中传来了西夏复国攻魏的消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