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难为 第62节 (第2/2页)
徐阶也不推辞,摸了摸自己雪白的长须,伸手指了指楼下卖杂物的那个小贩,笑问道:“以老爷看,这个卖杂货的小贩生活如何?”
“我适才进楼的时候看过了,他那些瓷器玩意粗糙的很,玉石簪子的玉色也不好,怕是卖不出去的。再者,这般日头还站在下头叫卖,怕不过勉力支持罢了。”
徐阶不由笑起来,摆摆头道:“这都是以前了。据我所知,这卖杂货的小贩前些日子才把儿子送到松江工学里念书,普通人家可没这个钱。”
皇帝闻言微微一怔,倒是也笑了笑:“这么看来,他这杂货收入不小?”
徐阶点点头:“他卖的瓷器质量虽是差了一些但是都是些西洋人喜欢的样式,价格也比那些店里的便宜,适合那些手头紧的西洋人,往往一人能买好几个。至于那玉石簪子,他就只赚个手工费——西洋人不大懂玉色只是看着花样买,作为回去送人的礼物或是商品……”
“我明白了,您是说他最大的客人并不是松江的百姓而是那些西洋人。”李清漪若有所思,“也对,他特意选在如意楼下面,本就是想要赚那些慕名品尝美食的外来客人的银子——如意楼的饭菜不算便宜,松江本地人大多都是偶尔摆阔来吃一顿席面罢了。”
徐阶点点头,摸着自己的白须,含笑不语。
皇帝端着酒杯抿了口酒,很快便笑起来:“看样子,现在最好赚的就是西洋人的银子?”
徐阶点点头,意味深长的笑着:“是啊……”
这话题有些深入了,几个人便会意的停下口,含笑喝了几杯酒。正好之前李清漪点的蟹粉小笼、兰花笋豆、桂花糖藕这几样先端了上来,都算是配酒的小菜,众人便一边喝酒一边吃菜。
李清漪顺嘴又问一句:“您适才说,那小贩儿子读的是‘松江工学’?听名字,是新办的学堂?”
“是啊,”徐阶眯了眯眼睛,接了一句,“士人都觉‘奇技淫巧’非大道,故而不甚提倡。只是如今沿海各地的工商空前发展,丝绸、瓷器等等都快要供不应求,故而很多富商豪门干脆就出资办了工学——初级班不过是最简单的教授纺织、烧瓷等等的技法,培养的是工人;中级班要求的是一些表现出众的工人的进修培养;高级班则是一批老工匠们和一些西洋请来的专家彼此交流,研究如何提高技艺或是优化过程等等……”
李清漪初初一听,便明白了过来。
和内陆的京城不同,东南本地的东南本地的世族豪商直接面对的就是西方巨大而见不到底的市场,他们的生意市场也因此跟着扩展,于是紧接着遇到了人手不足、商品质量无法维持等等的原因……这就好比现代的小作坊忽然变成大公司,那么它必须要考虑到招聘员工、培训员工、内部管理、成本优化等等的问题。在利益的诱惑下又或者说是压力的压迫下,种种工学的诞生也是必然的。
从某方面讲,这或许也是件好事,至少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也能够加速商业发展、市场开阔,使得物质上不断丰富,百姓的生活日益富裕。
总的来说,这也算是一件好事。
李清漪一边想着一边吃了个蟹粉小笼包,一口咬下去,薄薄晶莹的包子皮里紧接着涌出热烫、鲜香的蟹膏油。因为肉汁有些烫舌,李清漪顿了顿,随即又忍不住咬了一口,嘟着唇吮了一大口肉汁。蟹黄的鲜和猪肉的淳厚微妙的融合在了一起,仿佛是小小的炸弹在唇齿间爆炸开来,一时间口腔里都是肉香和蟹鲜味。
李清漪筷子快,一下子夹了好几个,只留了三个给皇帝,倒是叫皇帝郁闷的瞪了好几眼。
这时候,之前叫的“松江四鳃鲈”也跟着上来了。
徐阶也算是这上头的行家,瞥了一眼,笑着说了一句:“这是红烧的,倒也美味,只是反倒埋没了鲈鱼本身的鲜美。常言道‘作鲈鱼鲙,须八九月霜降之时,收鲈鱼三尺以下者作干鲙。霜后鲈鱼,肉白如雪,不腥’,若是再晚一个月,倒是可以试试,那才是真正的鲜美。”
李清漪和皇帝都算是半个吃货,闻言倒是颇为向往,只是想想朝中之事,自己两人大概也不能再松江久留,故而也就没多说,提起筷子尝了几口,权当是解馋的。
等到一餐饭饱,冯保小跑着去给三人结了账,一行人才转道去徐阶的别院稍坐片刻。
徐阶之前已经令徐府的管家备好的茶水和厢房,便请了帝后二人入内,笑着自谦道:“寒舍鄙陋,还望陛下和娘娘勿要嫌弃。”
皇帝倒是摆摆手,看着厢房窗外的摇曳翠竹,含笑落座:“正所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他说到这儿,倒是一笑,“要不然,朕迟些时候送太师一块匾?”
之前徐阶致仕到底充满,虽说也算是衣锦还乡但自然也没了先前做首辅时候的风光,甚至还有些人疑心他是得罪了新帝,故而本地官员都颇有冷待。皇帝今日说出这般的话,自然也是想要替徐阶撑撑腰,也能圆一圆帝相和的美话。
徐阶自然明白皇帝话中之意,很是受用的应了下来,颔首道:“若得陛下御宝,自当是老臣的荣幸。”
他们对面落座,徐阶起身亲自斟茶,递了茶盏给李清漪和皇帝:“倒不是什么好茶,不过是今年的新茶,尝个鲜味罢了。”
李清漪抿了口,茶汤清苦,品尽之后却又别有甘味,倒是觉得味道不错。
众人手上捧着茶盏,喝了几口茶,气氛越加和谐,倒是有了点宾主尽欢的感觉。
徐阶这才接着适才得意楼里戛然而止的话题接着道:“自从海禁开放,外使来朝,西洋那边的银子便越发好赚起来。市舶司的关税想必就是一大笔银子,只是,陛下既打算大练海军,不知可想过要建个皇家航海公司,近可以收取航道保护费,远可以派船队远洋出行卖出买入。想来,这又是一笔大收入。”
这事,徐阶这段时间也仿佛思量过。毕竟西洋人的银子好赚是众所周知的,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洋人跨海来做生意。以徐阶所见,把商品卖给来采买的西洋人自然是一笔大收入,这就好比是街上那个杂货小贩或是东南许多富商所做的事情。可是朝廷却有他们所没有的优势——朝廷有海军。若是能够自己组建船队买入卖出,然后再采买西洋新奇物品回国买卖,那就是双倍的巨额利润,对于国库和内库皆空的大明朝廷来说这简直是久旱甘露。故而,今日既然能遇上皇帝和皇后,他干脆也就直说了。
皇帝和李清漪之前也有这般心思,只是还未下定决心,毕竟这是大事不可逞一时意气,还需静候时机。而他们来东南前还不知西洋那边的市场发展如何,如今一路走来,苏州、松江等地蓬勃发展的模样历历在目,现在又听到徐阶这一席话,两人都有些动容:既然连徐阶这般的老人都能说出这番话来,想来他们所等的时机也到了。
这事到底是大事,他们点到即止的说到这里便又转开了话题,说起了一些乡间逸事,众人颇是得乐。直到晚膳时分,在徐府用过晚膳,皇帝替徐阶提字之后,李清漪和皇帝菜坐上锦衣卫备好的马车,起身回申府去。
冯保小跑着跟在马车边上,轻声禀告了一句:
“陛下,娘娘。戚将军已经在申府候着了。”
第119章 南巡13
这戚将军指的不是别人,正是戚继光戚大将军。
戚继光这回来自然是有重要的事情——他是禀告大明海军与西班牙海上几次交战的情况。他这次匆匆赶回来,便是为了和“亲征”的皇帝说一说战事。
李清漪和皇帝也不想叫这位将军久等,入了府门后不过是极简单的梳洗了一遍后立刻在隔间见了戚继光。
大明历来都有“后宫不得干政”的话,只是到了今上这里,因着李清漪还是裕王妃时便已经参与政事,到了如今皇帝唯她一后,两位皇子又都是嫡出,朝臣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故而,似张居正或是徐阶这般的处事圆滑的,谈论政事的时候大多都不会避讳李清漪。
只是,久居东南的戚继光却不知道这个。他给帝后见过礼后,悄悄看了好几眼李清漪,本是想要等着皇后出门再谈正事。
结果两方喝了半盏茶,李清漪才笑开了:“将军此来为何,我与陛下自是明白,尽管直言便是,不必拘泥。”说罢,她有宛然一笑,眨了眨杏眸,稍稍缓和了一下在场的僵硬气氛。
戚继光听到这里,哪里不明情状,连忙抱拳告了一声罪,然后毫不拖延的把战况说了一遍:“西班牙这一次因是有备而来,据臣估算,远道而来的西班牙先行部队大约有一万多人,另外,他们还从倭国招募人手,足有数千,两相相加的海军便有两万余人,吕宋本地亦是有不少被西班牙人收买了的兵士。他们大约有130艘兵船,其中的战舰圣母号等极其威武,上有百门加农炮,若论火力,我军确实尚有不及之处。但是我军小船胜在灵便,人数更是胜过西班牙,吕宋本地亦有不少华裔义士踊跃相助……”
戚继光也知道皇帝在这上头的功底大约不深,故而也很有耐心,先将西班牙的底细一点一点的剖析清楚,敌我的优劣之势也说得分明。至于火器,虽然京城的军工厂蒸蒸日上,也得了军中一些人士的认可,但是毕竟时日尚短,不过是往东南输送了几百支燧发枪和几十门佛郎机炮罢了。自然是比不上设备精良的西班牙舰队。
皇帝和李清漪也听得十分认真,待到一盏茶喝完才稍稍回过神来。李清漪亲自起了身,替戚继光和皇帝斟了杯茶。不过这两个男人一个说得认真,一个听得认真,倒也不太注意这个。
戚继光说到一半,口中干涩,这才喝了一口茶水,接着说道:“……若是臣所料不差,此次里应外合,当可将西班牙在吕宋的余兵歼灭,断绝西班牙的补给。至于西班牙海上剩下的那些海军,他们所配备的加农炮虽然威力颇大,但是射程乃是极大的问题。我们可以借着人数优势,围而攻之,远距离开火击打,并且配合油船火攻之势,必可以叫西班牙有来无回。”
戚继光说得铿锵有力,显然是心有成算,准备十足。